德胜

招商网

德胜招商网  >  德胜招商动态  >  【胶城记忆】胶州的村庄(十二)中云篇

【胶城记忆】胶州的村庄(十二)中云篇

| 招商动态 |1970-01-01

导语

赵老叟(ID:qdjz-life):

近几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胶东国际机场落户胶东,胶州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座千年古埠胶州的土地上,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在兴起!

为了配合现代化新城和国际机场的建设,一些古老的村庄将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被拆迁,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俗话说“故土难忘”,为了让我们留住这些胶州人无比眷恋的“祖根”的记忆,今天起《胶城生活在线》开辟了此《胶城记忆》栏目,小编将参考大量史书资料,将胶州市原有的811个村庄进行整理编辑,分享给所有胶州老乡。

胶州的每一个村庄的名称就是一部“活”得村庄发展变迁史,更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财富。通过挖掘村庄文化内涵,提高大家对自己村庄.对家乡的热爱,留住永远抹不掉的“祖根”记忆!

根据消失的情况,先从胶东办事处的村庄开始!每期两个村庄。

赵老叟

2018.7.24

中云街道办事处位于胶州市城区西部,东与阜安街道办事处接壤,南与南关街道办事处接壤,北与北关街道办事处接壤,西邻胶西镇。东西最大横距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9公里,总面积19.6平方公里。现辖18个村庄(含4个村转居)、14个居委会,共有人口6.5万人。办事处连续多年被评为山东省“百强”乡镇、“齐鲁街道之星”、“青岛市模范街道办事处”、“青岛市发展民营经济十强镇”、“青岛地方财政收入十强镇”,党工委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辖区内现有2所初中,5所小学,29所幼儿园。各校走“文化立校、内涵发展”之路,形成了“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办学局面。胶州七中以“一草一木饱蘸人文思想、一砖一石蕴含人文精神、一物一景润染人文情怀、一师一生尽显人文素养”的文化经纬,创造了“人文七中”文化品牌,呈现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教学质量居全市前列。七中的机器人社团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奖,并代表国家赴美国参赛获得佳绩。中云小学和振华小学合并成振华教育集团,成为胶州市第一个试水教育机制改革的学校。振华教育集团围绕快乐课堂、快乐作业、快乐家庭、快乐社团四个维度,并以快乐阅读和校园足球为双翼特色,打造“快乐振华”、“四维双翼”的新文化格局。振华教育集团在足球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被评为全国足球示范学校;在“谁是球王”争霸赛中,获得青岛赛区第二名的好成绩。按照全市发展“大商贸、大物流”的总体思路,我们对西部商贸区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着力抓好招商启动工作。一方面加快改造老商城,积极推进各类专业市场的引进、改造和整合,所引进的龙港灯具、胶电家居、海博家居、亿豪家具、龙港家居等五大市场已成功启动,总建筑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已成为半岛地区最大的家居用品集散地,已形成三大钢材专业市场,经营规模和交易额已跃居全省第一位。目前,正在对铝型材市场和钢材市场进行规划改造,规范发展兰州西路和泰州路装饰材料商业街,打造十里建材长廊。另一方面以新商贸区的建设启动和改变形象为重点,加强协调,强化调度,促进各个单体市场的快速建设和繁荣,提升西部商贸区的商气和人气。目前,西客站商贸城、兴峰商贸城、南方家园商贸城已对外招商启动;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大桓九商贸城即将完工;九九佳2万平方米的生态酒店项目已全面开工。整个城区西部已逐步形成了以胶州商城为中心、以兰州西路为轴线、以专业市场为载体的连接城乡、统一开放的大型商贸区。办事处连续多年被评为山东省“百强”乡镇、“齐鲁街道之星”、“青岛市模范街道办事处”、“青岛市发展民营经济十强镇”、“青岛地方财政收入十强镇”,党工委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黄埠岭

建村时间较早,清顺治三年进士,庶吉法若真《胶海说》中就提到该村。因地处黄埠岭顶,故称黄埠岭。《增修胶志》形胜卷:“黄埠岭在治西五里、西高东下,非近郊可依之险。”该村是去高密、诸城的要道。黄埠岭村位于胶州西部郊区,中云办事处驻地西2.5公里处,胶州商城西侧,村东邻北海舰队后勤部,村西与同三高速公路接壤,南部紧接胶州商埠、九九汽车城、KK香港城,北部与北关办事处相邻,是朱诸路、胶高公路交界处,全村面积1340亩,其中耕地840亩。黄埠岭村,解放前是一个佃户村,没有文化,靠给人家扛活、打工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老一辈的带领下,村级教育有了初步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培养出了很多大学生、本科生、研究生,村级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变化。黄埠岭村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相传解放前黄埠岭在胶州是茂腔的发源地,胶州优秀茂腔演员“曾金凤”就是跟我村赵成义学徒,唱板凳戏,以后逐步胶州茂腔发扬广大,解放初期黄埠岭成立了茂腔剧班,排演了很多戏,有“葡萄架”、“狮子楼”、“东京”、“西京”、“南北河”、“墙头记”等等。1966年开始排京剧,有“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园”等,还有高跷队、秧歌队,艺术丰富多彩。每到农闲时节、逢年过节,剧团团长有冷兆礼带领就活跃起来。他们除了在本村演出,还到邻村、四里八乡,走遍了胶东半岛,是我们胶州当时有名的戏班,深受群众的欢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北辛置

据《宋氏家谱》证载,明成化十四年。历任福建监察道御史,巡按两浙,湖广按察司副使。至明末即有四个辛置,该村在北称北辛置。建村年代不详。《增修胶志》人物卷宋汉传,”宋汉,其先世由德州迁来。由此推算明初就已有该村。也有传说是立村人为纪念辛辛苦苦置家立业而取名;有说当地有辛置岭而得名,无确凿考证。北辛置村位于胶州市区中云街道办事处西部,距办事处驻地2公里处,东北两侧分别与中云办事处辛置村,黄埠岭村接壤,西侧南侧与南关办事处西辛置,南辛置为邻。共有宋、徐、苗、赵、王等5姓,310户1300人。

东辛置

东辛置村又名韩家村,据《韩氏家谱》记载,韩姓始祖弟兄四人,于明朝万历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村迁至胶州、胶南、崂山定居,其中老大定居韩家村,至今三百多年,韩姓已传至二十代子孙,上千口人.传说当时两个村,西村为韩家村,东村为张家村,村中有东西宽30米的大沟相隔,在清初,张家男子娶了韩家女子为妻,生有一子一女后丈夫病故,妻子改嫁韩姓,子女随姓韩,从此两村合为一村为韩家村。也有说因地处辛置岭东而得名。另有相传最早是张姓立村,名张家村。后韩姓从云南迁入,曾一度改为韩家村。据《增修胶志]》人物卷韩成传,韩成新置人,少孤贫,康熙中以军功仕至四川重庆镇总兵。说明清初早有该村。位于胶州市城区西部,中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公里处,南与南辛置村接壤,西与北辛置村,北与黄埠岭,东与苗家村为邻,扬州路西外环路直通村中,全村面积1652亩.其中耕地面积1214亩。现有住户398,共1112人。东辛置村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文艺,文化生活非常活跃,1966年成了业余的茂腔剧团,先后演出了胶州茂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龙江颂》《红嫂》《卖儿记》等剧目,不但在本村为群众演,而且还经常外出其他乡镇巡回演出,深受群众的喜爱,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演出《三定桩》《男女都一样》《计划生育就是好》等。1987年到胶州会演了本地秧歌,加锣鼓演唱,荣获三等奖。全村拉上了自来水,东辛置村连续几年荣获中云办事处“五个好党支部”“先进村委会”“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收税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南卧龙庄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在清中叶有几户以卖粥为业,聚居成村,因当地有土垄一条,色黑质硬,与两边黄土颜色分明,宽二米,长二里许,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状似卧龙入河吸水,因此命村。村分南北,此为南村。因而称为卧龙,后以南北分为两村,称南卧龙龙庄和北卧龙庄。有说该村曾多次发现恐龙化石而得名。位于胶州商城南侧,北依北卧龙村,南靠扬州路(苗家村)西邻东辛置,东与油坊台子村相邻,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管辖,全村368户,总人口1130人,面积10万平方米。从1957年开始就成立磨坊、油坊、木工组、铁灰炉等工副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办起了服装、制鞋和建筑队等产业,改革开放后,全村共发展个体户100多家,1/3的人经商,除60岁的老人外,2/3的人就工上班。。是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青岛市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胶州市创安工作五星级单位,胶州市绿叶工程先进单位。

北卧龙庄

因而称为卧龙,后以南北分为两村,称南卧龙龙庄和北卧龙庄。有说该村曾多次发现恐龙化石而得名。因当地有石垄一条,色黑质硬与两边黄土颜色分明,宽二米,长二里许。蜿蜒伸入河床,状似卧龙入河吸水。

西宋戈庄

宋姓因贫困居住在胶城西关之外,便于做买卖渐聚成村,后分为东、西、中三村,该村在西,称西宋戈庄。相传年代不详。《重修胶志》记为宋戈庄。位于胶州市兰州西路城乡结合部、中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5公里处,东依胶州市区,与东宋戈庄村相接,西接黄埠岭村与东辛置村,南靠南北两个卧龙,北邻中宋戈庄村,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管辖.全村辖区总面积72.6公顷,其中二、三产业占地49公顷。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村庄土地逐步被城市建设征用和西宋村工商企业利用,使农村户口单一的村落,涌入了大量外乡迁来人口。2005年,全村有267户,826人,无可耕地。建国前,大多数村民食不裹腹,生活贫困。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城建设和村庄发展二、三产业用地,耕地逐年减少。到2000年底,全村已无土地耕种。西宋村的工业比较发达。1976年,成立第一家村办企业——西宋镀锌厂,从业人员12人,收入不足1万元。1989年后,“发展工业,强村富民”成为全村干部群众的共识,先后建起西宋木器厂、塑料厂、布鞋厂、玻璃钢厂、日得机械厂、恒温设备厂、机械配件厂等大小企业40多家。在改革开放中,咬紧外向拉动,发展经济不放松,1997年2月,投资100多万元建起并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青岛中美家具有限公司。之后,又相继引进了青岛韩民制衣有限公司、韩国企业株式会社、青岛元琢木业有限公司、青岛永吉皮衣有限公司、青岛晨立制衣有限公司、青岛琶摩斯家具有限公司、青岛伟利制帽有限公司、青岛发辉木家具有限公司8家外资企业。全村群众以争做“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为荣。连续多年名列胶州市前“二十强”。

姜家庄

在清初一些穷苦百姓以做豆腐,卖粥到西关集市去卖。他们在此聚居逐渐成村,姜姓最先到此立村,故名姜家庄。建村年代不详。

二里河

相传地于明初,村庄两河环绕,距旧州署二华里,故名二里河。2005年底,全村共560户,1516人。

东宋戈庄

相传胶州建城后贸易兴隆,穷苦人无钱进城,在农村又无土地,遂在西关城外定居做小买卖,以宋姓为早,故名宋戈。西有宋戈庄,遂称东宋戈庄。建村年代不详。相传胶州西关是胶州农贸主要市场,城集有二处都在西关,穷苦人无钱在关厢居住。相传胶州建城后贸易兴隆,穷苦人无钱进城,遂在城外定居做买卖,以宋姓为早,故名宋戈庄。解放后分为三村,此村在东,简称东宋。现有230户700余人。位于胶州市城乡结合部、中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公里处,东依胶州市区,西与中宋戈庄、西宋戈庄相接、南靠北卧龙、北接响堂村,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管辖。全村土地总面积720亩,其中二、三产业占地400亩,耕地60亩,村庄面积260亩。有兰州西路、徐州路、泰州路三条连接市区与境外的要道穿村而过。东侧有西湖公园相伴,云溪河半边环绕。距环海高速公路4.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1973年兴修水利、改造农田,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81年村集体购进脱粒机4台,50拖拉机1台,使粮食产量达到亩产400多公斤,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的二、三产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外来者到东宋村投资建厂,1997年全村土地逐步发展成市场与二、三产业,有青岛会翔木制品有限公司、青岛广大制衣公司、青岛广金源制衣有限公司、青岛鑫华兴塑机有限公司、青岛华特公司等,到2005年,全村外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50多家。到2005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1家,实际利用外资6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10家,实际利用内资32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4400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70多万元,人均收入6449元,至2005年,村内共有住宅328户,房屋建筑总面积50000平方米,村民住宅楼达到5000平方米。多次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

中云村

中云村是在解放后,由友好合作社发展而来。全村地处市区,因城市建设,村民居住分散,为加强管理成立6个村民小组。辖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紧靠振华小学和中学,距火车站和汽车站不足一公里。1995年,根据胶州市对城市居民实行属地化管理的规定,组建中云居民委员会,实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中云村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北接凤凰庄居民委员会,南靠捎门里居委会,东邻芙蓉居委会,西连振华居委会。全村244户,602人,均为汉族。改革开放以前我村的经济基本是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工副业始有发展。1975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展工业企业,先后建起了中云修配厂,中云饭店和橡胶厂,照相馆,鞋厂,机械厂和钢挫厂。1992年开发建设了村民楼。1990年开始,村庄充分发挥地处城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到2002年先后引进青岛凯喜皮革有限公司、韩林工艺有限公司和多福皮革和天泽制衣以及青岛玉美工艺等多家外商独资企业,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大小发展,成为胶州市外向型经济先进村。至2005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20家,合同利用内资30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3000 万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60户,从业人员500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6亿元,村级可支配财力120 万元,人均收入7000元。。连续10多年被评为胶州市“十强村庄”。

响嘡村

响堂村是解放后,由二里河村(原名曙光社)、中云村(原名友好社),三个自然村组成,原名红星社,响堂村是由响堂街而成名为响堂村的,当时属胶县城关镇华乡领导,1955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成立高级社,与二里河村中云村分治。位于胶州市区西部,北依二里河,南靠郭家庄,东邻中云村,西与东宋戈庄相接,隶属中云街道办事处管辖。该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发展二、三产业的黄金地段。全村共有378户,总人口1081人。

郭家庄

郭家庄是胶州最古老的村庄之一,郭家庄建村时胶州还没有外城。据《胶西郭氏家族》载,早于元朝时即由郭姓立村,位置在胶城西关,“郭子实于元时由山东青州府(益都)迁居胶城西馆”。当时的老郭家庄位于胶城西关永安门和两眼水门(中云闸)之间,随着其它姓氏的随机迁入,村庄逐渐扩大,北接云溪河干流,西靠城墙,南濒郭家茔,形成了一个南北走向的很大的居民点。一条云溪支流(俗称东沙滩)从村东流过,很有点诗情画意。民政部门为了便于管理,又分成了三个行政区:后街、中心街、前街。郭姓入村以来,人丁兴旺,不少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例如明朝名臣郭竹贞;郭家庄村民许多都是一旦筐篓逃荒过来的,除去一部分务农外,相当多的群众靠打零工、挑葱卖菜、工匠劳作维持生计。改革开放后,迁出旧护城河,成为一个村居合一的新行政村。郭家庄村东到护城河,西临卧龙村,南与河头源村接壤,北依西湖公园。全村共十五个姓氏,206户,总人口600人,其中男291人,女309人,居住面积180亩,耕地面积为722亩。这儿交通方便,寺门首大街和龙州路纵横贯通,村居风景幽美,空气清新,地理位置优越,是发展二、三产业的黄金地段。郭家庄原来是一个街道居民和农户混居的村落,农民以生产杂粮为主,居民大都以手工制作、为店铺打工和搞一点小本的行商生意为生,贫农和街道贫民占绝大多数。解放以后,经历了一段极不平坦的结构变动,1962年4月由德胜社分出组建为郭家庄生产大队,到改革开放,形式才有了巨大改观。改革26年开始1995年以来,农、副、工、贸齐头并进,经济发展势头明显。八十年代以前郭家庄村民均分散居住在郭家庄前街、中街、后街及郭家茔街,住宅均为平房。八十年代在护城河西岸开始建设新村住宅。86年至97年建平房138户,共26000平方米;93年至95年建高层村民楼3栋,共126户,8900平方米;2002年投资4000万元建新村二层住宅楼220栋;2003年,投资210万元建高标准办公楼一座,面积1200平方米。从2002年起,投资160万元对全村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和硬化,共新添硬化路面7条共12000平方米,结束了雨天两脚泥的历史。投资80万元,对村庄进行标准“四化”,实现水、电、通讯到户,从根本上提高了全村人的生活水平。在三个文明建设中获得了山东省模范调解委员会、青岛市安全村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计生协会先进村、老年体育先进单位等一系列的荣誉。

油坊台子

相传建村于道光年间(公元1850年左右),由徐姓为城里财主看茔,后王、孙等姓也来落户,因村落地形略高如台,王姓开办油坊,遂取名油坊台子。(《道光志》未标注)位于南关街道办事处西部,南靠丁家庄,北接河头源。2005年底,全村共230户,620人。

河头源村

河头源村村史记载,现在的河头源村与郭家庄村原属一个自然村,原名胶县德胜农业合作社。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属胶县第一区公所领导,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属永安乡领导,1958年上半年成立人民公社,本年成立人民公社第二营,1962年改为郭家庄生产大队,1963年后改为现在的郭家庄与河头源两个行政村。河头源村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北接中云街道办事处方井居民委员会,南靠中云街道办事处油房台子村,西邻杭州路,东连阜安街道办事处胜利村。总面积28.2公顷。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原连接各个自然村的土地,逐步被城市建设征用和村工商企业利用,使农村户口单一的村落,涌入了大量城市居民和外乡迁来人口。1995年,根据胶州市对城市居民实行属地化管理的规定,组建河头源居民委员会,实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2005年,全村有210户,村民705人,居民1200人。河头源村在三中全会以前全村粮食在260公斤左右,每个工日6至8角钱,直到1990年河头源村依然过着依靠种地糊口,全体村民过着艰苦而又平淡的日子。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河头源村的耕地逐年减少,到1990年全村土地耕种方式有了改变,由三中全会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变为多数社员将少量土地无偿交由部分社员耕种,农业税等一切费用由村集体代交,到2000年全村已无土地耕种。河头源村的工业企业的发展始于1974年,当时的河头源大队成立了自行车修理行、磨面坊、豆腐坊、面条加工等小型作坊,当时全村收入不足4万元。三中全会以后强村富民就成了河头源村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当时党支部就带领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大胆开拓,先后在村里成立了胶州市螺钉厂、麻纺厂、农修厂、织袜厂和建筑修缮队,经村两委的大胆设想和拼搏,走出了一条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外资共同发展的路子,到2005年发展到外资企业10处。外向型经济始于1995年,引进韩国企业木友机械后,实行了大胆筑巢引凤的战略,到2005年村里共投资3000万元形成了胶州市第一个村级工业园。连续10多年被评为胶州市“十强村庄”。

站西村

相传建村于明朝,由于离城近,乡下人进城多在此投宿住店,故取名乡店。后匡姓选择墓地到此定居,村庄逐渐改为匡家庄。后因重名,以其位置在胶县火车站西,于1980年9月更名为站西。2005年底,全村共135户,380人。

中宋戈庄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胶州建城后贸易兴隆,穷苦人无钱进城,遂在城外定居做买卖,以宋姓为早,故名宋戈庄。解放后分为三村,此村在中,简称中宋。位于胶州市兰州西路城乡结合部,中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2公里处,东、南与东宋戈庄村相依,西与西宋戈庄相接,北与华云城、飞机场宿舍、东苑绿世界为邻,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管辖,全村总面积440亩,其中二、三产业占地322亩,村庄面积118亩,有兰州西路、泰州路、梧州路连接市区,与境外的要道穿村而过,距环海高速公路4.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2005年全村有164户,496人。后随着胶州西部新城的建设,该村被拆迁改造,村民变市民从平房住上了楼房,从村变成了社区。

站东村

相传建村于清朝(年月不详,道光已巳《胶州志》即有标注),黄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黄家屯。由于重名,1980年9月,因其在胶县火车站东,改为站东。2005年底,全村共121户,354人。。

凤凰庄

1981年,为新居民区,以凤凰庄命名。2005年底,全村共101户,291人。

苗家村

苗家村历史悠久,明朝就有记载,因此地有座张普庵,故叫张普庵,庵北有一大片茔,很早以前苗姓在此地居住看茔,所以改叫苗家村,沿用至今。苗家村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北接中运街道办事处南卧龙村,南、西靠南关街道办事处赵家小庄村,东邻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三官庙村,东西横距370米,南北纵距220米,总面积0.0814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原来连接各个自然村的土地,逐步被工商业建设利用,是农村户口单一的村落,涌入了大量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2005年,全村共有230户,807人,无地可耕。

本栏目刊出后受到本地广大市民的关注,其中有对编者可能有遗漏的村庄提出质疑的。

在此说明:编者在整理编辑过程中根据搜集资料的实际情况,针对一些个别的村庄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等情况,会将个别村庄不进行整理编辑在内。并不是遗漏,特做说明!

(下期:老北关篇)

(据相关文史资料整理)

整理编辑:赵老叟 校对北郷景聚 配图:少海舞凤居士

针对此事,你有什么观点,需要大家的积极评论。欢迎转发,下方写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了解胶州 读实时资讯 看人生百态

速度 深度 温度

实时资讯 实时阅读

宣扬美德 传播正义

聚焦焦点 共享生活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合作服务热线:18562600176

运营指导:赵老叟 责任编辑:北郷景聚

‘一壶茶 一根烟 一篇文章写半天’

赵老叟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招商热线:400-151-2002
投资指南

德胜街道(Desheng Jiedao)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东北端,东以旧鼓楼外大街为界,与东城区和平里街道相邻;西以新外大街划线,与海淀区北太平庄相邻;南至北二环路与新街口隔河相望;北到北三环路、裕民路,分别与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朝阳区安贞... 更多

投资德胜
  • 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

    立即咨询
  • 企业政策

    企业政策

    立即咨询
  • 厂房仓库

    厂房仓库

    立即咨询
  • 写字楼租售

    写字楼租售

    立即咨询
  • 资金扶持

    资金扶持

    立即咨询
  • 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

    立即咨询
  • 进入小程序找园区
    友情链接:

    天桥街道招商引资招商网    金融街街道招商引资招商网    西长安街街道招商引资招商网    西城区产业扶持政策

    德胜土地出租出售     德胜厂房出租出售     德胜仓库出租出售     德胜写字楼出租出售

    德胜招商引资服务平台

    ×

    您好,园区招商专员为您解答园区招商政策、工业用地、厂房招商等园区招商信息,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也可直接拨打400-151-2002,由专业招商人员为您解答!

    稍后再说

    马上咨询

    电话咨询
    400-151-2002

    客服咨询

  • 注册公司政策
  • 土地厂房咨询
  • 产业扶持咨询
  • 其他相关咨询